爬長城,吃北京烤鴨,喝北京二鍋頭一這 是到北京旅游必做的三件事。北京二鍋頭清香芬芳,醇厚甘冽,清代人吳延祁連曾說過“自古人才千載恨,至今甘醴二鍋頭”。目前,二鍋頭已是人們的家常酒。那么,北京二鍋頭是何時起源的呢?
北京二鍋頭
在遠古時期,我們的老祖先便發現了大自然的果酒,后來從天然酒過渡到釀造酒。不過,初期的釀造酒只是果酒、米酒,且是發酵酒,高溫加熱、植物原料中的淀粉發酵而成,度數很低,大概和現在的啤酒度數差不多,遠未達到燒酒的水平。
金大定三年(1163),開始利用金朝的蒸酒器釀酒,這種蒸酒器相當于“提純”工藝,植物原料充分發酵后,再經過蒸酒器蒸餾,流出的酒液度數增大,這便是中國初期的燒酒,當時命名為“金瀾酒”,到了元英宗(1322年)時在大都設置糟房百所,釀制“阿刺吉酒”(即白酒)。大興在金大定時便是皇家狩獵場,明,清兩代為皇家禁苑,論功行賞之地。1360年明成祖朱棣狩獵后路過燒酒巷,當時酒坊正直燒酒出爐,聞到酒香撲鼻,醇厚甘冽,不由駐足,進入酒坊嘗得酒后,令親隨宰殺獵得野鹿,好不暢快。之后此酒被定為皇家宮廷御酒,專為明王朝上層所飲用!世人以飲之為榮,曾有詩贊曰:“酒氣沖天飛鳥聞香畫鳳,糟醇落地游魚得味成龍”。當時只有這一個燒酒作坊,名叫“裕興燒鍋”。后趙氏兄弟分別開辦有“益泉涌”酒坊和“紅糧酒坊”等,數此三大酒坊在當時很興盛。
在康熙年間,北京地區的三大酒坊在趙氏三兄弟創造性的改進了金瀾酒的工藝,“掐頭去尾、看花接酒”,鍋雜質多,第三鍋度數低,只取酒體協調的第二鍋,形成了一-個新酒品一北京二鍋頭。
北京二鍋頭的起源,離不開三大酒坊趙氏三兄弟。工藝革新后的北京二鍋頭確實比其他地區的燒酒純凈質優,獨具特色。當時,北京二鍋頭名震京師,作為貢品御酒進貢皇宮,皇帝飲用后都贊不絕口。民國時期“食味詠雜味主”評曰:“燒酒他省所燒不如京師。”“浪跡叢淡續談 三談”中記載:“常聞外番人言,中國有一大至室....說的便是北京二鍋頭。
二鍋頭是北京特產,從裕興燒鍋、大興酒廠傳承了正宗的二鍋頭工藝,擁有地道的北京味,獲得了“北京”的名號。“紅糧酒坊”便是北京紅糧液酒廠的前身。
今天的北京紅糧液股份有限公司,傳承老北京二鍋頭傳統釀造技藝,產品選用高粱為原料,以麩曲為糖化發酵劑,采用老五甑發酵法、混蒸混燒、看花接酒、掐頭去尾,長期儲存、精工勾兌而成。酒液清澈透明,酒體醇厚,綿甜爽凈,余味悠長等特點,飲譽全國,公司以嶄新的姿容展現在京南打的,實現了“釀成春夏秋冬酒,迎來東西南北客,銷通五湖四海路,博得天涯海角名”的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