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黑龍江省建治較早的縣份之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已經勞動和生息在這塊土地上。在秦、漢、唐、遼、金、元、明時期,境內即有少數民族生息、繁衍、勞動。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通肯副都統衙門,海倫縣境域即為其所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裁通肯副都統,設通肯協領署;宣統元年(1909年),海倫直隸廳改為海倫府;1912年(民國元年)海倫府改為海倫縣;民國6年(1917年)1月設望奎設治局,從此,海倫、望奎分治,恢復海倫縣;1932年,日本入侵后,海倫縣歸屬偽濱江省。1945年8月15日,偽滿洲國覆滅,全縣人民獲得解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于同年11月,建立了,至1949年建國前夕,海倫縣曾先后歸黑嫩省、黑龍江省管轄。1949年10月1日建國后,海倫縣一直屬于黑龍江省管轄。至1985年,縣境內共有7個鎮,10個街道;22個鄉,360個村,1,667個村民小組,1,255個自然屯;6個農牧場,6個林場。海倫鎮為縣駐地。全縣總戶數為164,418戶,人口為799,838人。境內民族99.5%是漢族,還有朝鮮族、回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達翰爾族、鄂倫春族、錫伯族、黎族、彝族等。各族人民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緊密無間,團結奮斗,共同建設著社會主義新海倫。
海倫市地處松嫩平原東北端、小興安嶺西麓位于黑龍江省中部,距省會哈爾濱市225公里。東部隔克音河與綏棱縣為界,西部隔通肯河與青岡、明水、拜泉縣相望,北部與北安市接壤,南部與綏化市、望奎縣為鄰。全境從東北到西南較長,150公里;南北較短,78公里,幅員面積為4,551平方公里。在地貌上是由小興安嶺山地向松嫩平原的過度地帶,屬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地勢從東北到西南,由低丘陵、高平原、河階地、河漫灘依次呈階梯形逐漸降低。海拔高度471米,147米,一般為200米上下。境內無高山峻嶺,除少量殘丘外,大部分為波狀起伏的高平原,即所謂漫川漫崗。在土壤上,大部分為黑土。水分、養分條件較好,潛在肥力很高。南起北緯46度58 分,北至北緯47度52分,西起東經126度14分,東至東經127度45分。海倫縣屬中溫帶,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溫潤。每年10月以后,干寒的冬季風即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南下,至次年5月間,大地始有綠色。年平均氣溫1.5度,氣溫37.7度,溫度零下40.3度,,全年無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為500至600毫米之間,冬季和春季降水量較少,夏季降水量偏多,故往往發生春旱夏澇。秋季冷空氣活動頻繁,降溫較快,容易出現早霜。
境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全縣有土地面積6,826,099畝。這些土地,宜農、宜林、宜牧、宜副、宜魚,是發展農業的雄厚物質基礎。在水源上,有通肯河、克音河、海倫河、三道烏龍溝、扎音河五條河流和東方紅、聯豐、星火、燎原、東邊等5大水庫?,F在,沿河、沿水庫一帶,農田已獲河水、庫水灌溉之利,稻田逐年增多,距勘測資料記載,地下水資源亦頗可觀,除少量地下水已經利用外,大部分地下水資源尚待開發利用??h內野生動物,在四、五十年代,尚為多見,素有“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之說。60年代時,平原地區仍有狍子、狐貍、兔、野雞、野鴨,東部山區則常有野豬、黑熊、狼、鹿等出沒,到80年代則很少見到了。野生藥材和山產品亦比較豐富。比較盛產的有甜甘草、黨參、防風、柴胡、地丁、桔梗等107個品種。其中,車前子、大薊、小薊等藥用植物則更為多見。蕨菜、灰菜、黃花菜、榛蘑等野生植物,蘊藏量很大,每到夏秋季節,有大批人力進山采集,既支援了出口,又增加了群眾收入。農作物的品種也很多,糧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糜子、水稻、大麥、小麥、燕麥、蕎麥、綠豆、小豆、蕓豆等;經濟作物則有大豆、亞麻、甜菜、葵花籽、芝麻、芥末等。此外,還有薯類、瓜菜、蔬菜等。
天寶泉位于海倫鎮的北端,北隔30公里與海北鎮接壤,西為海倫林場,占地83100平方米,廠內有鐵路專用線與鐵路主干線相連,能迅速的鐵路運輸,即將開修的綏化至海倫高速公路,將使海倫與高速公路網連成一片,由公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一期年產13萬噸瓶裝天然蘇打水兩條生產線,采用當前進的設備,及進的水處理工藝,打造天然蘇打水質量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