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關于蒙牛旗下的YoyiC工廠在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芝卡郎開業的消息引起了熱議。據資料顯示,YoyiC工廠總投資金額達5000萬美元,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設計日產能260噸、年產值達1.6億美元,是蒙牛目前最年輕的一座工廠。
無獨有偶,在同,伊利也宣布收購泰國的冰淇淋公司Chomthana的96.46%的股權,交易初始價為8056萬美元,約合5.5億元人民幣。
據了解,Chomthana是泰國本土的冰淇淋和冷凍食品分銷企業,在2017年,收入達到了3438萬美元,凈利潤為323萬美元,產品涉及到冰淇淋、面包和甜點等多個領域。
誠然,伊利、蒙牛作為我國乳品的代表企業,“走出去”的步伐,都加快了。
東南亞——投資新藍海
蒙牛、伊利競相布局東南亞市場,源于東南亞的哪些優勢呢?
近兩年,東南亞憑借著其巨大的人口紅利和穩步增長的GDP吸引著國際上各大企業爭相斥巨資出海東南亞,例如,阿里巴巴曾先后三次投資東南亞知名電商Lazada40億美元。
在經濟新形勢和系列政策的營銷下,不少人對于歐美的追捧力度降低了很多,而東南亞便成為了新的目標,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投資新藍海”。
東南亞毗鄰中國,也與中國建交多年,中國的不少行業在東南亞都開拓了市場。東南亞的經濟增長,其實帶動了大量中產階級的出現,為消費力提供了強勁的基礎。
據市場調研機構MordorIntelligence資料顯示,2012年至2017年,亞太地區是全球冰淇淋和乳酸菌飲料增長最快的市場;另外根據市場調研公司GlobalData數據顯示,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是2012年至2017年間,冰淇淋市場增長最快的,復合增長率達到了12%,泰國則為9%,位列第二。
在這樣的背景下,蒙牛、伊利的競相入局,無疑也是看中了東南亞存在巨大的開發空間。
蒙牛、伊利的各自布局
不少人針對蒙牛、伊利近期的新聞,都在調侃說:“蒙牛和伊利,像串通好的一樣都趕在同,會不會在東南亞‘打’起來呢?”
其實兩者業務拓展方向雖大體一致,但業務板塊卻并不相同,可以說是在做差異化的打法。
蒙牛在印尼的YoyiC工廠擁有國際上先進的生產設備,引進了在歐洲、大洋洲和中國經歷長期驗證的生產管理體系和產品質量標準,是印度尼西亞國內目前技術領先的乳制品工廠。
據了解,今年12月,該工廠生產的乳酸菌飲料和酸奶將要在印尼主要城市的12000余家商鋪上市。YoyiC乳酸菌飲料和酸奶采用了大洋洲和印度尼西亞本土的優質奶源,產品定位在中高端消費人群。
而伊利收購Chomthana公司也并非頭腦發熱。據介紹,泰國Chomthana公司擁有相對完善的產業鏈布局,冷鏈倉儲、物流條件等都較為充裕,其公司產品也出口至十余個,能夠幫助伊利擴展更大的海外市場。
早在今年十月下旬,伊利宣布旗下JOYDAY冰淇淋,共計11款,正式進入印度尼西亞市場了,這是經過在東南亞市場調研后推出的帶有“本土化”的新品,在當地,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而此番收購,冰淇淋業務布局是伊利落下的第二步棋。
乳業出海或將成為趨勢
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從全球60個和地區進口255.7萬噸、93億美元的乳制品,是當年進口額增長最快的食品,從2008年到2017年這十年,中國乳制品進口量年均復合率增長高達21.5%。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曾認為:“中國乳業的自給率可以穩定在50%,另外50%要依賴進口。”
其實,回顧中國乳業發展的這20年來,乳品企業也由最開始的傳統企業,開始步入了轉型升級的賽道,而開拓海外市場便成為了國際化布局的重要戰略。
中國乳業的出海,雖是大勢所趨,存在著發展機遇。不可否認,中國乳業出海,有利于打響我國民族品牌的影響力,將高質量的產品帶向國際,在國內乳業市場發展不平衡、同質化現象嚴重的背景下,出海可以作為出路之一。
但出海也意味著挑戰。乳企要不斷思考如何將產品本土化,更容易地占領海外市場,同時,也要做好質量把控關,更要保持產品上的積極創新,實現差異化競爭,在海外市場上能占有一席之地。
以上是對蒙牛和伊利都瞄上了東南亞市場!的相關新聞,蒙牛、伊利在“走出去”的有益嘗試后,我們期待著客觀的市場反饋結果,也更期待著更多的中國乳企可以進行國際化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