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底,可口可樂開始了中國裝瓶業務的資產剝離進程。剝離后,可口可樂在中國的裝瓶業務分別由中糧和太古兩家特許經營合作伙伴運營,業務重整在2017年已經完成。
作為可口可樂中國裝瓶版圖調整的財年,日前太古股份公司(00019,HK)和中糧旗下的中國食品(00506,HK)先后發布2017年年度業績報告。
得益于可口可樂資產的增厚,兩家公司在飲料板塊業績均有明顯提升。2017年,太古股份公司的飲料部門在中國內地的營運業務收益為162.56億港元,較上年同期的68.73億港元增厚一倍多;中國食品的飲料業務2017年收入154.61億港元,較上年度增長37%。
規模的擴大為兩家公司的飲料業務帶來可觀的紅利。中國食品方面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介紹,重組后的規模擴大,致中國食品在可口可樂中國區的銷量占比從33%提升到47%。記者注意到,資產重整后,太古在中國內地新增區域的銷量入賬,也帶來銷量及收益增加。
資產重整獲益28億
中國食品目前是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的專業化飲料業務平臺。中國食品披露,該公司飲料業務主要是通過與可口可樂公司合作成立的合營公司中糧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可飲料)來經營,中國食品與可口可樂公司分別持有65%及35%權益。
2017年是中國食品資產整合的關鍵一年。2017年4月1日,可口可樂中國區業務完成重組,中可飲料獲得了更大的經營平臺,成為可口可樂全球第五大裝瓶合作伙伴。同時,2017年中國食品剝離了酒類、烹調油及調味品等業務,將“長城”品牌酒品以及“福臨門”等廚房食品業務置出,2017年12月18日完成了全部非飲料業務的出售。
整合可樂裝瓶資產、置出非飲料業務,作為飲料專業化平臺的中國食品成績單如何?3月27日,中國食品在2017年全年業績報告中披露,公司持續經營業務全年銷售收入154.61億港元,較同期增幅37%:凈利潤為18.3億港元,增幅232%。其中,得益于運營裝瓶廠帶來的資產增值,在與太古裝瓶集團及可口可樂裝瓶集團的交易中通過出售江西、海南、湛江三個裝瓶廠以及在廣東、杭州、南京和上海四個廠的參股股權,中國食品獲得一次性收益15.7億港元。
根據此前披露的資產整合方案,在可口可樂退出后,太古與中國食品將各自擁有可口可樂在華裝瓶業務的一半左右,這次整合同樣給太古的飲料業務增厚收益。3月15日,太古股份公司在2017年度業績中披露,太古飲料2017年溢利24.41億港元,包括因中國內地可口可樂裝瓶系統進行重整計劃所產生的收益12.22億港元。
行業低迷尋求渠道下沉
中國食品方面介紹,在去年4月可口可樂中國區重組完成后,中可飲料獲得更加廣闊的區域,占中國領土面積81%,人口占比51%;中可飲料控股的裝瓶廠從原來的12家增加至18家,加上新投產運營的華北廠,一共19家。
從整體上看,中國食品的可樂業務布局主要集中在北部及西南地區;太古的布局區域則集中在南部,地域面積小而集中。不過,中國食品的觀點是,西藏、新疆、甘肅、貴州、四川、青海等地區相對來說城鎮化率不高,具備一定的市場前景。
碳酸飲料市場成熟、平穩但增長乏力,年輕消費者重視健康,對高糖分飲料消費意愿減弱,這已是近幾年來消費升級下的行業共識。在此背景下,可口可樂選擇剝離中國裝瓶廠重資產“輕裝上陣”;但中國食品、太古接手并“平分秋色”后,仍對運營這部分資產信心十足,均提出“”裝瓶企業的目標。
中國食品在2017年業績公告中表示,該公司的目標是打造裝瓶集團,在授權運營的所有區域,成為效益的裝瓶集團。太古股份公司也在公告中提出,太古飲料的目標是建立的裝瓶系統。
為了在目前碳酸飲料的市場行情下尋求突破口,加強渠道是兩家公司都在研究的課題之一。中國食品在談及2017年業績時認為,在精耕渠道的戰略下,中可飲料深度覆蓋縣鄉村鎮,把握渠道下沉機遇。太古則披露,今后的策略之一便是專注做好經銷渠道及零售點的市場執行工作,因為業務發展的關鍵,有賴于通過區域內零售點向數以百萬計的消費者售賣產品。
以上是對可口可樂中國包裝業務調整首年 中糧重整獲利的相關新聞,中國食品認為,中國地域廣袤、發展尚不平衡,渠道結構復雜及城鄉差異,以及商業模式和經營渠道的創新,仍給了中可飲料市場空間。太古則在2017年年度業績報告中預計,2018年太古飲料在中國內地專營區域的銷量及收益,將呈現溫和增長。